杨怀仁没有接话,而是自顾地说着,“这个问题我问的有点蠢,既然当了天下之主,那感觉是肯定很爽的。
如果真是这样,到时候我也一定会给哥哥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哥哥在旁人眼里是什么样的我不清楚,可在我心里,哥哥的才华是绝对超过了如今朝堂上的那些老相公们的。
这么说倒不是说他们庸庸碌碌,而是我觉得,他们很多时候考虑的事情,都太固执了。
别的不说,就说这许多年来朝中的党争,就是阻碍他们最大的绊脚石,这种事我能看见,皇兄也能看见,所有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都能看见。
可他们却还是喜欢斗个没完,哥哥觉得是为什么?”
杨怀仁还是不好作答,只得苦笑着摇头。
赵佶狡黠一笑,“其实很简单,党争是必然出现的,这一点从太祖皇帝立碑确立了文人的地位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文人和武人不同,武人的思想比较简单,也相对更加直接,但文人就不同了,当社会环境给了文人很大的自由空间,自然会有多种多样的思想产生。
说好听的,这应该叫百花齐放,好处也是有不少的,大宋立国已有一百四十年了,这一百多年里,文化和工商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这是之前的历朝历代所不能相比的。
但正因为文化发展太快了,不同的思想影响着读书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使节的认知体系。
不同的思想也就避免不了摩擦和碰撞了,如果这种碰撞是良性的,大家通过不断的争论去寻求真理,那么现在的局面或许就不是这样了。
可惜了,思想的碰撞掺杂了太多现实的东西,比如权力,比如财富等等各种利益,当思想的碰撞逐渐被染污成利益的碰撞之时,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这让大宋成了朝堂内斗最严重的朝代,这种内耗也逐渐把整个国家的能量消耗得惨不忍睹了。
百姓觉得当官的只顾着内斗了,便渐渐失去了对皇帝和朝廷的认可,思想的开放让百姓也崇尚自由,百姓又是尊重读书人的,于是便学了他们好斗的习性。
看看大宋的社会现状,走到哪里,哪里都在斗,斗茶斗酒的,斗蹴鞠斗角抵的,有钱人斗富,没钱的人斗狠,所有的人都在斗,却忘记了他们争斗时消耗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
对于赵佶的观点,杨怀仁感觉很惊讶,他以前从来没想到赵佶还有这么聪慧的一面,可他又说的不够全面。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他的理解里,是有的,可惜还不足以解释成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过即便如此,杨怀仁也觉得赵佶能有这样的想法,已经比很多人强了,甚至比赵煦要强出不少。
赵煦若果有赵佶这种洞察力,或许他也至于走到现在这一步,可惜他们生在皇帝家的身份,也有他们固有的思想局限性,这并不奇怪。
但杨怀仁还是不觉得赵佶如果继位为帝,会是一位明君,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过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