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变。
人闲下来了,可感觉上的闲,却不能成为杨怀仁真正的闲情。
禁军正在整顿,让所有人像龙武卫和虎贲卫这样的军队看齐,似乎短期内也不太现实,不过这件事已经不能拖了。
既然杨怀仁身为左卫大将军,做这件事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一些军中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杨怀仁也想趁着赵煦还在世,让他看到禁军的一些变化。
人生在世,不管在什么样的位置,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时期,肯定是都有某个阶段的期盼的。
赵煦到了现在的阶段,期盼的东西也不多,首要的自然是儿子能顺利熟悉朝堂,将来能顺利的继承他的皇位。
另一点,便是希望看到杨怀仁这些年真的练就了一支铁军了。
那一天龙武卫的将士们瓦解了赵佖的谋反,赵煦其实已经感受到这支军队在杨怀仁的带领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所以他也期盼着整个禁军都能想龙武卫和虎贲卫一样,能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赵煦心里最清楚不过北边的局面,耶律跋窝台对大宋的大好江山觊觎已久,虽然他现在因为国内的反抗势力叫苦不迭。
但如果大宋这边传来皇帝驾崩的消息,赵煦相信耶律跋窝台这样的人,一定不会错过这样的大好机会。
趁着新君年幼,朝政不稳的大好时机,他一定会对刁难大宋,到时候就绝不是提高岁币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要求割地都不算事最强硬的做法。
如今大宋的局面还算不错,重新打通了西域的商道,给朝廷和百姓都带来了许多实际的好处。
耶律跋窝台虽然也在大宋征服西夏的战争里分得了一杯羹,不过耶律跋窝台早已经明白,错过了当时那个大好时机,大宋得到了是肉,他只能跟着喝一点汤。
对于自尊心又强,人又自大的耶律跋窝台来说,这就是心头的一根尖刺了。
他总是会恨恨的想,西夏内讧自取灭亡,和大宋的战争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如果当时出兵的是大辽,那么现在拥有沟通西域的商道的就是大辽而不是宋朝了。
大辽掌握了商路,会很快富裕起来,有了钱财的支撑,加上本来就强大的契丹铁骑,征服大宋似乎会变简单许多。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耶律洪基还是对大宋太温和了,换了是他早一点做契丹皇帝,也许现在的局面早已经是大辽拥有巨大的优势了。
这样一来,干吗还虚情假意的和宋朝称兄道弟?
话语权从来都是掌握在强大的人手里的,契丹人强大,就应该说了算,软弱的宋人没有资格拥有那么好的土地,那些全都应该属于契丹人才对。
只是他不明白一点,耶律洪基在位的时候,辽国内部虽然也有些纷乱,可那只是一点点不和谐的声音罢了,并没有多少明目张胆的和大辽朝廷作对的人。
可眼下不知怎么了,好像什么人都要站出来和他作对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