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五章:茶楼闲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知二位学兄找我,所谓何事”

    三人来到茶楼后。

    刘延拓找了一间靠窗的雅座坐下。

    向二人问道。

    “建德兄文采丹青可谓博得头彩,我二人极为佩服,故而想与建德兄一交”

    虞成献向刘延拓拜道。

    “我二人虽布衣寒门,然也对建德兄之才钦佩备至,想与建德兄深交,还望建德兄毋要嫌隙推辞”

    郭敏汝也拜道。

    “二位学兄客气了,我本南洋弃儿,起于山野村夫,又怎会嫌弃二位学兄,只是二位学兄为何急于与我结交”

    刘延拓向二人回拜道。

    自己才在鹿鸣宴打出了名声,就有人来找自己结拜。

    刘延拓心里也有些打鼓。

    而且这次自己在鹿鸣宴上算是博得头彩。

    再加上兴安商行在广州,广东的深入。

    估计以后会有众多人想找自己结交。

    只是这些士族豪门得从自己家族利益出发。

    估计少不了商议一番。

    而如虞成献,郭敏汝这种寒门子弟。

    那就没这么多顾及了。

    只是鹿鸣宴刚刚结束,就来找自己结交。

    是否太猴急了点啊。

    “不瞒建德兄,我二人这次乡试未能中举,本想来年再试,然我二人出生卑微,不比豪门大户,故想结交建德兄,我听说建德兄为山民免费教育,教其读书识字,数算之学,还建立学堂,任聘学师,为六岁以上孩童免费教育,故而我等想求助建德兄相助,我等必感激不尽”

    虞成献向刘延拓拜道。

    刘延拓听后,心下一惊。

    感情是为了让自己帮助参考啊。

    虽然科举看上去很公平公正。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自古以来,科考舞弊,史书不绝。

    就看刘延拓本次乡试。

    那就是走后门的结果。

    虽然最终的结果颇为惊艳。

    但这也改变不了科考舞弊的事实。

    不过鹿鸣宴上拜高文彬为师,又作画,赋诗。

    算是勉强过关了。

    而且以刘延拓如今的财力,以及广州偏僻。

    故而本次乡试就算有舞弊。

    以后也不会有人提起。

    毕竟如今乡试还是以本地大儒出题并负责监考。

    之后一直要到成化后,明朝科举乡试才开始由翰林院统一命题,并委派翰林学士到各地监考。

    当然即便如此,科场舞弊,同样不绝。

    除去科场舞弊。

    虽然科举给了大量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参加仕途的权利。

    然而在这个时代,真正能够参加科举的,那都是那些士绅,豪族,高门大户。

    原因很简单。

    看看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山民,村民,黔首,佃户,丁口就知道了。

    这也是为何刘延拓免费让六岁以上的山民孩童教学。

    为山民教授读书识字,会被所有山民所崇拜,崇敬。

    因为刘延拓给了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当然虽然推广免费教学。

    还因为雇佣了郑源兴三人,而弄得整个广州满城皆知。

    然而在刘延拓麾下一些核心秘密,特别是简化文字,注音符号。

    是刘延拓严禁外传的。

    虽然郑源兴三人觉得可以推广。

    但最终还是和参不参加科举一样。

    三人选择了顺从。

    不顺从也不行啊。

    虽然刘延拓对三人还算尊敬,敬重。

    但是这也是表面功夫而已。

    要是影响了刘延拓的切身利益。

    刘延拓也会毫不留情的。

    更别说这些山民和山民,村民的孩童对刘延拓那是绝对支持。

    所以就算三人有什么别的想法。

    也不可能成功反对刘延拓。

    别说这些山民不答应,就是各村的里长们也不会答应。

    结果可想而知。

    “二位学兄多虑了,此事我也身不由己,非我所愿也,且我帮助山民,乃感其救命之恩,非大德也,高师,张师皆乃德才兼备之人,如二位有真才实学,想必来年必然高中”

    刘延拓定了定神,向二人拜道。

    二人听后,皱了皱眉。

    “哎,不瞒建德兄,在下如今已二十有八,定启兄也已二十有六,今日乡试已是我等第四次参加了,自十五岁为童生以来,屡屡参考,确屡试不中,如今也非洪武之时,哪怕秀才也能入仕,我二人也并非胸无点墨,非无实学,只因出生微寒,受人排挤,这才屡试不中也”

    虞成献向刘延拓拜道。

    “想我等早年也算出息,早早得童生,生员加身,然因家境贫寒,如今即将而立,确无官身加身,以致如斯地步,我等也是毫无办法,才想求助于建德兄啊”

    郭敏汝也叹道。

    之后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向刘延拓述说着自己的过往。

    刘延拓听后,皱了皱眉头。

    原来二人家境虽然不算富裕,但是早年家中还是有两亩薄田。

    这些还得拜朱元璋时期的恩泽。

    按后世标准,那也算是小康家庭。

    二人也家境较好,故而早早的能够入读广州学院,学习知识。

    而又因为二人勤奋好学,再加上二人也想让自己家人更进一步。

    故而在学院中极为刻苦,故而早早的考中童生,生员。

    获得参加科举的机会。

    只是让二人没有想到的是。

    这时二人家中确突遭变故。

    家中薄田被士绅,高门以各种理由强行兼并。

    而二人也在考取童子试的过程中败北。

    未能考中秀才。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