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六章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又是寒风又起,吹着大地,惊蜇之后大地回暖,看着远处山恋,不知为何袁承天心头依旧冰冷,心中亦有种说不出的苦闷,不知为何近日总是这样心烦意乱,也许是自从历经仙鹤山庄之事,便一路北行,忽见山村寥落,几无炊烟,向村民打听才得知官兵刚刚征了粮税,说是以充军粮,要去打什么朝廷反贼,反正语焉不详,他们只是乡下百姓,怎敢多加所问,偏有那少年不谙世事,向那领头军官问朝廷已明文禁止征捐苛捐杂税,他们为什么不遵从朝廷旨意,还一味扰民。那军官白了他一眼,甩手一马鞭,狠狠抽在那少年脸背之上,立显血痕。这军官恶狠狠道:“官爷便是王法,要得什么上头旨意!再敢乱言,信不信我一鞭打死你?”旁边有上了年纪的村民见情形不对,便慌忙上前拉扯这少年,忙不迭向那军官请罪。少年被平白乱打,心有不甘,可是从来天下如此,谁跟你讲道理来着?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里是世外桃源,也许只有在梦中可见!

    这日他骑马路过处镇甸只见镇上行人寥寥无几,心道怪哉,现下太平并无战事,缘何人人面显悴憔不堪,心下生疑。他下马走进镇中,只见镇上之人对他外来之人孰视无睹,各安其事。袁承天见他们神情委糜,甚是不振,心头一惊,莫非镇上有了瘟疫,是以人人都有精无彩,只比死人多口气。他进了一家面馆,吃面之间便和这店中小伙计攀谈起来。其实他们年纪相仿,只是袁承天这些年走动江湖,久经事故,自然比这小伙计所知甚多。他从小伙计口中得知近来镇上来了个道长,自称什么三皇教派,专一用符施水,给人治病;本来道家救人不收分文,可是这个道长却收取人家银两,而且不菲。本来镇上百姓不愿买这道人符水,奈何自从这道长一行人来到镇上,镇上百姓便莫名其妙地头晕脑胀,少气无力,整日价不思进食,虽不是什么大疾,不至死亡,可是让人沉沉入睡,说不出的烦闷。袁承天听这小伙计一番话,心想定是这干道人作诡,否则何至于人人有瘟疫之状,虽然不死却也骇人!袁承天心想今晚定当探访一番,找出关键所在。他吃过面付了钞,便在镇甸上一家小店栈安息。

    到了晚间,他收束停当,来到外面见月已西移,外面传来打更声,只听那更夫道:“夜已三更,关门闭户;风干物燥,小心火烛!”一边打更一边向小镇另一头黑夜茫茫中走去,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这黑夜中。袁承天见这更夫远去的背影,心想:世上之人本应一律平等,奈何非要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有时将人的尊严践踏,那有与世博爱的精神,所谓仁义道德,有时也是毫无用处。他只有感慨叹,因为有时以一己之力终究难以撼动乾坤,只有努力前行,以尽自己所能,虽然不可成功,只要砥砺前行也就是了!

    白天袁承天已打听清楚那道长他们一干人落宿在镇东边大槐树下三皇庙。

    三皇庙甚是宏伟,大殿巍然耸立,只见殿内正有一干道众在说话。袁承天此时正隐身于槐树乱枝间,夜间黑暗殿内烛火不能照及殿外,所以袁承天人在树上,以上临下,可见那殿中为首是个高个道长,虽身着道袍,但是言语之间透着轻浮,仿佛不似出家人,让人心中不快。袁承天见他面目中隐隐透着邪气,不以正道中人。只听他言道:“贫道薛履平,今日符水已施舍完了,明日再行施舍!”他看了一下左边的小道士道:“清风你和明月且去柴房安置火炉,以备明日符水之用。”两个道童执手为礼,别过师父自去。

    袁承天跃身下树,掩身于殿外一株已快要枯死的银杏树后,向殿内张去。只见这道长薛履平看了看铺在一张桌上银两心中欢喜,不由喜上眉梢。他喝退众人,独自在殿中来回走了几步,又自喃喃道:“看来再过几日,便要离开这镇甸,另觅他处再行在井水之中下毒,让他们人人得了瘟疫,非得贫道符水不可解救,这样一路北来,何愁不荣华富贵!”他自说自话,将这无耻行径说得官冕堂皇,将害人的计谋当成稀松平常之事。袁承天心中着恼,心想:玄门之中怎么有如此败类!转念一想武当门徒不也有人投身清廷,与天下反清复明好汉为敌么?他们不都一样么多杀人命,只为自己私欲,可说殊途同归!

    袁承天心中计较如何明日戳穿他们害人伎俩!这时殿内薛履平又说道:“只待将来银子多了,便捐个千总,不胜似做这清守戒规的道士!”袁承天心想:此人真是功名心重,那堪出家为道!心魔不除,何以为正?看来世上之人皆为利往,少有清心寡欲之人!便如师父赵相承仁义布满天下,但见有苦难之人便要相助,施药救治,泽被苍生岂不就是南华真人行为宗旨么?道家从来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念,虽然门中不免也有几个不肖的门派门徒,那也是在所难免,所谓谓龙生九子,各各不同!但是昆仑派自师祖林正眠而下,至师父赵相承,便秉承着天下仁义,世间大同的信念,以为吾爱世人,其福必长,何必祈求上天赐福!英雄好汉,端在我辈!

    又过半个时辰,袁承天见这薛履平自回轩中休息。袁承天尾随其后,见他轩中灯下坐着,从道袍内取其一物,是个小瓷瓶,里面是药未,那一定是解镇上百姓所中之瘟疫的解药。他本想盗取,转念一想不可以,那样反而会打草惊蛇,莫如明日自己见机行事,当众戳穿这薛履平道长的鬼域伎俩!

    他回到住处,一时辗转难眠,好不容易头着枕头睡着了,忽然又公鸡鸣叫,已是东方发白,便听到街上镇上百姓吵嚷着向三皇庙而去。袁承天便一骨碌起来,胡乱穿了衣服出来,只见外面已是杲杲阳光!只见一干百姓兴高彩烈拥向三皇庙,其间虽也有人精神萎靡不振,但是为了求圣水福禄也便强打精神随众而去。袁承天心中感叹人心盅惑至深,深信鬼神所在,但为精神依托,仿佛这样可以长命百岁;——可是,世间有些事往往是人所不可预料,不因人的美好意志而改变,也许冥冥之中世间事自有安排,亦非人力所能改变!有时连坐拥天下的今上也无法改变天数,因为历朝的败亡皆是天数使然,有时也非是人力!

    三皇庙殿前,那古槐初有枝芽,枝上有几只鸟儿在那东张西望,并不怕人,也不惊走,只是看人。袁承天侧目之间,忽见到了白莲花——也可以说是师娘——因为她和师父的事他后来间接从那白碧尘一次醉后得知,虽惊讶,但不奇怪,因为先前他总觉得师兄傅传书的相貌又几分和师父相似,可是性情却然不同,有时总想着害人计谋,又不以师父光明磊磊,荡荡无私,只到从白碧尘口中得知师父昔年和这白莲花曾一同联手抗敌,与白碧尘为敌而不落下锋,当时可说二人都是金童玉女,奈何世上门派于正邪看得最为重要,所以注定他们不可以结合,只有劳雁分飞!可是当时少年心性,总是易于冲动,难免做下不智的事来,后来便有傅传书。白莲花将他放在昆仑派山下一个姓傅的老人那,后来老人便将傅传书送到山上学艺,只是赵相承犹不自知这傅传书乃是他和白莲花的孩儿,只到他被囚京都大光明殿,白莲花虽为看守,可是为了赵大哥安危,毅然出手欲学当年共同抗击那白碧尘。白碧尘当时一时脱口说出这真相,当时也只赵相承、白莲花、傅传书和白碧尘,别人虽也与闻,怎奈当时喊杀大紧,也在牢房中听不真切,所以这秘密只有四人所知,谁想后来白碧尘在一次酒醉之后,说与这秘密与儿子,却被袁承天听到,心中甚惊,接着便担忧:师兄武功却是不错,只是人品操守难如人意,便是清兵攻上昆仑,将师父赵相承掳去,便让人心中生疑,因为清兵是从昆仑秘道攻入昆仑派,所以中途并未受到抵抗,而这昆仑密道似乎别人并不知情,似乎门中弟子也是不知,只是师父和师姊知道。清兵是如何知道的?定是昆仑派中出了奸徒,出卖本派,而谁最有可能?后来昆仑门徒一并押往京都,而清兵首脑却对傅传书格外照顾,不得不让人生疑!只是无凭无据谁谁也不好追究,此事便就此不了了之,再无人追问!赵相承虽也怀疑,可是内心终究不愿意相信这傅传书会干出背叛师门,忤逆不孝之事!

    袁承天见白莲花现身于此,必有所为,便不动声色,厕身众人之后厮机而动。

    阳光照在薛履平的脸上,只见他满面红光,正向众人施放符水,明为施放实则是售卖,在他巧舌如簧的鼓动下,加之百姓却是身染有疾,只是他们不知他们之所染病乃是拜这位道长所赐,还以为他是救人神仙,很是称颂其行止,堪为善人行举!

    薛履平看了一眼殿外院中众人,不由有些志得志意满,只听他说道:“贫道薛履平,昆仑未学,这次来到贵宝地,但见瘟疫漫延,便舍慈悲心,救民于水火。记的大师兄赵相承常说与世人为善,乃为出家修道之修为!贫道不才,忝为昆仑门人,每每记念掌门师兄所谆谆教悔,不忘初心!想来我昆仑派将来必可光大门派,笑傲别派!”他说得意气飞扬,仿佛真是昆仑门人,——可是袁承天却知昆仑派似乎并未有此师叔,因为师父从未向人提及!反而是白莲花听这薛履平这番言语,心中一动,因为在十几年前昆仑派却有薛履平这号人物,却也是昆仑门徒,是林正眠道长所授之徒。当时之事是教授这薛履平和赵相承二人共习昆仑玄门正宗的武功,只是这薛履平为人刁钻不实,不如赵相承为人宽己待人,处处透着宽大。后来将掌门之位传于赵相承。薛履平心下便郁郁不平,一次下山竟乱了行止去了花月楼喝花酒。此事后来被掌门师兄赵相承得知,念在同门之谊,罚他在后山思过崖面壁三个月,以为惩戒!不料薛履平见师兄竟不顾同门手足,惩戒于己,便以为师兄有意为难自己,处处针对自己,所以心生怨恨,便在三个月之后又行止不端,打伤了派中的福伯。赵相承念在同门之谊又且饶过。次年派中大较比武,薛履平竟剑刺派中一名后辈弟子,而且伤势不轻。赵相承心中气恼,不免言语重了些。薛履平见师兄一而再,再而三针对自己,便冲冲大怒,仗剑与师兄对决,并口出狂言不做昆仑门徒。二人交手,他又怎是赵相承的对手,不过二十招便被赵相承拾掇下。薛履平心下又恼,心想定是师父心中藏私,将昆仑绝学尽教师兄,所以便从怀中取出匕首向前送出,刺中赵相承小腹,还好赵相承见机的快,向后跃去,饶是如此,当时也是血流一地。薛履平见伤了师兄便跃身而逃,在山崖边跃身而下,不知生死?这是本门的事情,师兄弟相残本不为外人道哉,是以江湖中人便无从知道。这赵相承对别人也绝口不提及此事,可是他却对白莲花说起此事,那时两人缠绵温存间无意间说了去,是以此事白莲花知道。可是今日见他招摇行骗,便不由得心头火起,心想:你早已不是昆仑门人弟子,还在此大言炎炎,不以为耻,反以害人计谋为能事,你说怎能不让人着恼!

    袁承天见她脸上杀机一闪而没,知她心中动了杀机。要知白莲花昔年在白莲宗可是一言不合便杀人的主儿,更何况今日有人辱及赵大哥的令名,岂能放过这宵小之辈?白莲花心中亦是生嗔,心道:这道人薛履平也着实可恶,他本是昆仑派昔年弃徒,行为不端被逐出昆仑,本来想着此人定会反省自行不端行径,洗心革面,从新为人,谁想他却不思悔改,依旧结党营私,行走江湖,招摇撞骗,可说是不见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终不回!而且他一路南来,打着昆仑派的旗号却行此不堪之事,坏昆仑派声名,如果事情坏露,被人识破,那么他尽可将这污名推到师兄赵相承头上,自己却毫发不伤;如若无人识破那么可以这样大摇大摆一路南行!白莲花想到赵大哥一世清名便这样被这个无行止的家伙败坏,能不气上心头,目光之中杀机自然流露。袁承天虽不知这薛履平与本派的缘源,但见这道长旁若无人,大言不惭便隐隐猜到也许他所言不假,和师父是同门之谊,只是后来有了分歧便各走各路。那么自己该当如何处之,一边是师娘,虽然明面上白莲花和赵相承都不会自认,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不可改变,必竟他们有夫妇之实,而且那傅传书还是师父的儿子,这一点却是无法否认。他一时心中乱如麻,竟不知当下如何自处?

    忽然三皇庙外涌进一众清兵,只见为首是个魁梧的汉子,看样子是千总,他戟指薛履平大声道:“那里来的无耻道长,在此妖言惑众,收取门徒,意欲何为?”薛履平见他颐指气使,嚣张跋扈全没将别人瞧在眼中,心中有气脱口道:“贫道自行施舍符水,信众自愿入我道门,这也是强求不来的。”他的言下之意自是这干百姓自愿,非是强求,无形之中将这军官的气势给压了下去。这千总那里吃过还哑巴亏,不由得火冒三丈,抽刀直指薛履平及其门徒,:“好妖道,还不从实交代,敢在官爷面前信口雌黄,可不活得不耐烦了!”

    薛履平这时也不知从那里冒出一股勇气,反唇相讥道:“我昆仑门徒一向行止端正,不似有些小人数典忘祖,为了荣华富贵,投敌卖国,忘了自己本来面目,可说是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