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还根深蒂固。由于家庭中的封建思想和重男轻女意识比较严重,家庭多以男性为核心。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在家庭中的地位更高,对家庭购买决策的影响自然更大。而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北京,人们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相对要小,家庭成员的地位较为平等,因此家庭决策过程中就更可能出现自主型、联合型甚至妻子主导型决策方式。当然这些经济并不能成为唯一的因素,更多的还是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等引起的。
现在,中国的家庭,绝大多数是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小型家庭。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主体,在家庭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决定性因素。家庭虽然是社会中最微小的细胞,结构也很简单;但家庭生活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也相当复杂。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分歧、摩擦和矛盾。其实,这并不可怕,只要善于处理和解决,最终是可以化解的。但如果处理、解决不好,处理不及时,夫妻间的的分歧、磨擦和矛盾,会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而子女由于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对父母和家庭有很大的依赖性。“一团糟”的家庭生活,会对子女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子女没有安全、幸福感。
家庭幸福的决定因素很复杂,丈夫或妻子都不一定具有主导作用幸福是主观感受,与财富也没有必然联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居民感到幸福,小城镇居民幸福感优于城市和农村;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幸福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经济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主导因素。经济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到底是不是幸福,取决于许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家庭伴侣的态度最能影响整个家庭的和睦,幸福的感觉是源于内心,只有对家庭付出真诚的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感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繁多。经济状况、工作状况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与幸福感有较高关联,可见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与生活的幸福有密切的关系。而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提到了重要日程上。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也非常重要。未来竞争力预期、未来生活水平预期和未来收入变化预期等也对当前幸福如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当我们关注财富积累的时候,万万不要无视幸福感的增加。在我们这个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所以财富不可能会被每一个人所拥有。但是幸福的感受和快乐的心情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的。珍惜你的幸福感受吧,只有它才是你触手可及的宝藏。值得一提的是,有钱不一定幸福,没钱也不一定不幸福,财富与幸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
如果配偶一方或双方都夜不归宿,成天在外溜达,那么家则不成为家。同时,也给子女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在历史上,由于夫妻地位不平等,丈夫是家庭的主导者,妻子实际上是其丈夫的附属品。基于妻子对丈夫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多国家当时都规定了丈夫有扶养其妻儿的义务,妻是其夫的被扶养者。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特别强调夫权的统治,奉行“夫为妻纲”,妻子处于无权地位,生活上完全受其丈夫的支配。在经济上,由于封闭的封建经济模式,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经济上也从属于其丈夫,因此丈夫理所应当地负起扶养其妻子的义务。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顽固,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政治地位不强大,这种夫权制度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但是传统角色使得男性在家庭中掌握了主要的资源,拥有决定权利,处于家庭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暴力婚姻中的两人关系。男人作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占了绝对的主导角色,女人的角色实际上是围绕以男性为中心的服务员,必须依赖男性的角色作为前提。男性施暴者和女性受害者在暴力关系中的不同表现,其实也是社会性别文化对*关系的规范与要求,即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受男尊女卑、夫权等封建传统思想影响。如今虽然妇女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不断提高,但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残余,并没有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文明的发展而消失,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三从四德”等封建观念还有一定市场。这种思想和观念导致丈夫在家庭中居主导地位,如果妻子稍有不慎,就遭到丈夫的毒打和其他形式的虐待。有些妇女也将自己完全附属于丈夫,失去独立人格,一旦被殴打,只好自认倒霉,这样就为丈夫施暴行为创造了条件。
男女的角色虽然不同,但是却是平等的,因为在一个家庭中,少了任何一个角色都是不行的,因此重要性是一样的。常言说:家和万事兴。“家和”,就是家庭和睦。“家和”是培养教育子女的重要前提。夫妻关系和睦,家庭生活和谐,子女就会感到安全、放心、幸福,无忧无虑,心情舒畅,就能安心读书学习,身心健康,成长顺利。子女是家长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做父母的一定要从培养教育子女的这个“大局”出发,携手并肩,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和谐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