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军陆续出得王府,在王府西侧的鼓楼前集结。
四周全是郡王府,寺庙,高达三丈以上的鼓楼。
楼上的鼓吏每天都会每隔半个时辰报一次时,和东侧的钟楼一样都是城市的中心建筑,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衙门,王府,寺庙,深宅大院,商行,酒楼,小食铺子,就是这些建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明城市。
常德府的街道自是远不及京师的宽敞,但好在南方地区多水,路边都修筑的排水的明沟,日常雨水也多,会将污物由沟渠冲涮掉,倒是不似北京那么污物满地,到了夏天时臭气熏天。
在嘉靖到隆庆,万历年间有很多传教士的记录。
大抵就是说当时人们的衣袍多半是灰色和白色,南方的明国人彬彬有礼,居住的城市也比较干净富裕。
北方则较为穷困,环境也要脏污的多,特别是以京师为最。
到了清季就更别提了,老照片里看的到大街上黄土垫路把中间道路都垫高了,底下全是污物,人们枯瘦呆滞,两眼无神,衣袍又脏又破。
华夏先民也是极为讲究的民族,几天一休沭,整理内务,洗头洗澡,要讲究形象和卫生。
明清之时的景像,真的是华夏文明之耻。
朱载墐是不便随意出王府之门,他是特意登上了王府城楼,向着离开王府,预备往西门出府城的毡军们挥手告别。
亲军之中,由赵显亲自带着几十人的武官团,负责将这千多人的毡军分别送上官道和沅水或资江,王府备得有船,几十艘大船就能将这千多人分别送返各自的王庄住地了。
秋稻抢收就在这几天之后,看的出来毡军出王府后突然都是心急如焚。
不光是怕耽搁农时,所有人也都是急着领到自己的粮食。
宁思忠等被挑入亲军之中的武官也是随着一起出城,他们可以回家一次,安顿好家小,或是带到常德府城来,或是将自己赏赐钱粮领好之后,安顿好家人后再来王府报道。
朱载墐知道人们的心理。
富贵不返乡,等若锦衣夜行。
这些新提拔的武官回家后估计会照样抢收粮食,然后领了钱粮后才会有所觉悟,自己的身份,收入,已经不必要在土里刨食了。
可想而知,这一次毡军出城返乡之后,在各处王府的毡军群体里会引发多大的轰动。
对下一步的招募毡军护卫,扩大范围和募集人数,都会是有极好的作用。
估计其余地方的毡军急的要命,对集训没有此前的那些反感和抵触心理了。
毕竟在家门口当护卫是一回事,集结起来出门一个月,谁都会有些畏怯和抵触心理。
宁思忠等人的际遇会在最短时间内传扬开来,对打开毡军的局面,极有好处。
鼓楼上的鼓吏瞪眼看着这些军人,虽然没有穿正经的军人袍服,但常德府中哪一个不认可这些王府的护卫?
谁不知道常德卫就是一群摆设,生苗起事叛乱那夜,若不是这些护卫挺身而上,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